序
民國39年春,泛海來臺;每見此時此地的「課誦」,於字句間,和在大陸上所見所聞者,有些出入。為了「實事求見」,我願意在這裏把它列舉出來,以為諸位教友們的參酌考正。
瑣事叢談十二則之一
「觀音菩薩讚」中有:「浩浩紅蓮安足下,彎彎秋月鎖眉頭」兩句偈。本省教友和少數大陸籍教友,現在仍然沿用著。據筆者所知:這兩句偈,早於20年前即經刪改過了。那是由於感覺兩句偈語辭義輕佻,好像似歌頌著一位美女。所以把它改為『三十二應周塵剎,百千萬劫化閻浮』了。這樣一改,不但辭句莊重,亦且意義宏偉。
瑣事叢談十二則之二
「禮佛大懺文」的偈中兩句是:「所有禮讚供養福,請佛住世轉法輪」。但有部份「課誦本」,竟把它印成「所有禮讚供養福,請佛住世轉法輪」了。一些教友們不知正誤,竟隨著它錯了下去。 把「福」字誤作「佛」雖然也可以勉強將就;但究竟不如「福」字用得合情合理,而更有意義。按「二課合解」一書,亦作「福」字。也惟有用「福」字,才可以轉入下文。這種關節,凡是通達教理具有文學根底的人,一讀便可覺察出來。(偈出『四十華嚴』)
瑣事叢談十二則之三
「楞嚴咒」前,有一句「爍迦羅心無動轉」的偈語,其中的「爍」字,本來是應該讀作「ㄕㄨㄛ」的如「朔」字的音)。但有一些教友們竟把它誤認為「礫」字了。按「礫」字的音是「ㄌㄧˋ」,「爍迦羅」乃是未經翻譯的梵語。「爍」和「礫」兩個字的音聲,相差極遠,豈可交混不分,另有一個「鑠」字,這個字才是和「爍」字相通的。
瑣事叢談十二則之四
「戒定真香讚」的「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」,和「爐香讚」的「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」,兩者的腔調,絕不相同,彼此差別很大。但此時此地已經有很多人們,把「戒定真香讚」的「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」,唱得和「爐香讚」的結尾一模一樣了。敢請唱讚諸公,及早就教專家,以免越唱越走板。
瑣事叢談十二則之五
在經咒中常見「伽」「迦」兩字。這兩個字的音與義,也極不同。──「伽」字音「茄」,讀作「ㄑㄧㄝˇ」。「迦」字音「家」,讀作「ㄐㄧㄚ」。「伽」「迦」互讀的人,請您分清這兩個字。
瑣事叢談十二則之六
在「陀羅尼」(咒)中,「羅」「囉」兩字,亦屬常見。 「羅」字音「ㄌㄨㄛˊ」,讀作「鑼」。「囉」字則應該讀成「拉」(ㄌㄚ)字的音。
瑣事叢談十二則之七
咒語中的「唵」字,無論是本省教友或大陸教友,差不多都把它唸成「安」(ㄢ)字的音了。但有部份典籍上,卻註作「嗡」(ㄨㄥ)字的音。另有一位教友說:他曾請教過章嘉呼圖克圖大師(章嘉活佛),據大師開示說:咒語乃屬「密部」;在「密部」來說,這個「唵」字是應該讀作「嗡」字音的。 按咒語不能義譯,只能音譯──把梵字的音聲換為中國文字。兩千多年來,輾轉接受,傳到中國。唸到今天,早已把原來的正確音聲,唸錯很多了。假如我們再不細心學習,日後必將錯得更不像個「咒」了。 記得從前在大陸時,曾有一位法師說:他在緬甸行腳時,每天唸著「大悲咒」。有一位久居該地的中國籍居士聽了,竟很訝異地問他說:「請問法師!您每天唸的是什麼咒呀」?法師說:「我唸的是大悲咒呀」!那位居士很吃驚的說:「法師,您唸的大悲咒,怎麼和我唸的大悲咒不同呢」?於是那位居士把他所謂不同的「大悲咒」唸一遍,法師聽了,果然莫名其妙! 還有一件事:筆者幼年時期,曾經多次聽到筆者的祖父和姑母們所唸的「往生咒」和現在普遍流行的發音不同。那時我聽到他們所唸的音調是:「南無亞米打哇牙,打他加打牙…………」。音雖不同,但是字句卻同樣。亦屬疑問的事。(這裏的兩句咒,是筆者借字標註的音) 我們從上面述的兩件事,來衡量我們今天所唸誦的咒語;使我們不難想象到:我們今天所發的「音」,若和佛菩薩說咒當時的「音」比照起來,不知道要相差幾多里了。 在「咒」的書籍裏,雖然也有漢字標註發音的;但是在「時間」上既有古音今音之異,在「空間」上又有南音北音之別。同時又有用兩班個以上的字拚成的音。所以傳來傳去,就不能保持正確了。假如再用「臺灣腔」「日本字母」去唸中國字音,那豈不是更無邊際了有也?唉!求其不錯,抑已難矣!不過請大家不要疑心不唸。大陸上所讀的咒音,縱然有錯,不會全錯。所謂「心誠則靈」;只要虔謹唸去,日警久也有感格!
瑣事叢談十二則之八
各種「咒」的文句,不一定完全篇通是「咒語」的本身,其中有一些字句,是未經翻譯的「皈敬讚禮」之辭,碩佛菩薩以及鬼神王的名號。 例如「準提咒」的正文(咒),只有「唵,折戾主戾,準提娑婆訶」這幾句。至於前半段的「南無颯哆喃,三藐三菩陀,俱胝喃,坦姪他」等句,乃是皈敬之辭,並非咒的本身。 再如「楞嚴咒」據說只有所謂「楞嚴咒心」才是咒語。「楞嚴咒心」只有六個字音。一說三十幾個字音。除此之外,則全是些菩薩及鬼神王的名號等辭。除了「咒心」──咒的正文,不過都是些未加漢譯的「外國話」罷了。與其浪費時間和精力去唸不懂的「外國話」實不如多唸幾遍「咒心」,較為上算!
瑣事叢談十二則之九
「木魚」之所以成為佛門的法器,是有它的意義與作用的。因為魚類是一種不閉眼睛沒有昏睡的動物,所以佛家才制定了這一法器;用來警惕修道的人,能夠不眠不休,精勤道業。 敲木魚,除了可以警醒昏沉之外,還可以在「叢林」的課誦時間,促使大家的唱唸音調,整齊不亂。但敲時必須下手平穩,不高不低,不緩不急;然後才能令人寧神入妙。 至若一人獨修,最好不敲木魚。不敲木魚,則手不分神,耳無雜音。容易聚精會神,隨文入觀。若逢二人以上同時別修,各作各人的功課,則更不可敲動任何法器。並且不可出聲唸誦。因為彼此的功課不同,持誦速度也不一樣;如果一有聲響,必致擾亂旁人。既失禮度,優有罪過,不渴不慎!
瑣事叢談十二則之十
個別修行的人,在「懺悔、發願、回向」時,最好是從心流露,自由禱告。心裏想甚麼就說甚麼,不必背誦具文。因為那些固定的辭,不一定都能適合你所想望的一切。同時也無需乎唱調。如在昏沉或心亂時,偶一唱之,以寧心神,則未為不可。如果唱得多了,不但要傷元氣,而且也要曠廢時間的。
瑣事叢談十二則之十一
唱誦各種「讚、偈」的腔調,貴乎莊嚴、肅穆、清朗、幽雅。除了佛門早有的「鐘、磬、木魚、鼓………」等法器之外,不可濫用「風琴、胡琴、喇叭………」等樂器。也不應該亂耍花腔,亂加花板。我們要切記:我們是「人天導師」的弟子。佛門不是「戲班子」,也不是「吹鼓手」或「樂隊」。我們總該保持一種慈祥而莊嚴的威儀,不可敗壞佛門的風度。
瑣事叢談十二則之十二
現行持誦用的折本「金剛經」,文中有三十二個「分題」;那是梁武帝的兒子昭明太子所劃分的段落。有一些持誦「金剛經」的人們,不知原委,竟把那些小「標題」也加進去唸了。那是很不如法的。因為那些「分題」,並不是佛陀所說的話。同時有部份註經的大德,認為昭明太子所劃分的段落,並不完全合理。所以我們在持誦該經的時候,仍以不唸那些「分題」為是!
資料來源:原載民國53年第三卷第五期慈明月刊及懺願室文集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