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落幕的馬佛青代表大會進行了一場座談會,座談會中的一位出家眾批評一些「居士團體」在會所內設立「功 德堂」以讓人供奉先人的靈位。有關出家眾的言論大概是要告訴我們:「功德堂」是出家人住持的「佛寺」才可以設立,也就是說只有出家人才可以或有權力在出家 人住的寺廟內設立功德堂!如果在家團體或居士所辦的佛教會內設立功德堂,就是「不如法」或掠奪出家人或佛寺的「專利」! 個人並不認為「居士團體」或佛教會設立「功德堂」有什麼問題。說有問題的,純以利益衝突的角度來評論。什麼時代起,佛「寺」開始設立功德牌位? 儒家重祭,視祭「禮」為善行之典範,「寺」在漢代原為政府辦公的機構,歷代朝廷的鴻臚「寺」原為外交或外賓事務機關,至後漢白馬寺的設立,也原有 招待來自西域的外藉僧侶(摩騰與竺法蘭等)的功能,「寺」之一變而成為出家僧眾的「住所」是逼不得以的舉措,因為來自外國的這些番僧總須有個落腳處。從 此,「寺」院變成佛教僧侶的專利。 說到功德牌「位」或功德堂,若從佛教的角度而言,佛涅槃後的支提或佛塔,算是起源于佛世後的,但也是傳承自印度原有的習俗,並非佛陀自創的。而且,最早的佛塔的供養也是由居士建立及供奉的,發展到後期才被移置到以出家眾住持的「佛寺」內。 中國人祭祖的禮儀歷史悠久,設立祖先牌位原本就有因著權位的差異而安立不同的「祭」之位置(即「功德位」)。 中國古代的祭祖之禮按其所舉行的場所來分有宗廟祭、墳墓祭和靈位祭。按祭禮的名稱分,又有禘祫、四時蒸享、歲時祭祀等名目。四時祭祀,卜吉而行。 祭儀有參拜、降神、進饌、三獻、受胙等禮。清代祠堂十分發達。每一宗族只供奉本姓先世祖宗,並以其為祭祀對象。祖為始祖,宗則是始祖以下有德行者。 秦漢祖先祭祀依然分為喪禮與吉禮兩類。吉禮包括:三年一祫,五年一禘,四時正祭,間祀,郊天禮、封禪禮。秦漢時期,對於諸侯和公卿以及庶民的祖先祭祀有一定限制。中央的廟制嚴格,不能超過天子七廟、諸侯五廟、卿大夫三廟、士一廟的規模。 秦漢時期的祖宗祭祀影響了祭祖禮制的發展。東漢明帝所確定的同堂異室的祖廟規格被後世沿用。獨立的昭穆之廟變為在一廟之內依世次別為若干室,以序 昭穆。北宋時,帝王宗廟祭祀時掛有先組的御容(畫像),後來又有塑像、金像、玉石像等。宋神宗元豐五年(1082)建景靈宮十一殿,將原在各寺供奉的祖先 的神御,全都營入宮中,並合以帝后畫像,按時荐享祭奠。 今日佛寺中或民間的祠堂內多設有「功德堂」或祖先靈位,佛寺的功德堂可說是抄襲中國儒家思想祭禮之「先有」。不知何時,此一禮俗變成佛寺專利? 個人身為一介凡僧,雖未超凡入聖,也須寄居「寺」內。因著寺內也居住了眾多「各親各族」神祖(牌位),搞到我這個一介凡僧每天都要為這些與自己不相干的祖宗大德們,同宿同居。平日為他們的住所進行清洗打掃工作,嚴然是這些祖先大德們的傭人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