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 佛教傳入斯里蘭卡的初斯 |
時間:2009-07-15 18:29:24 來源:中國佛網 作者:淨海法師 點擊:790 |
第二章 佛教傳入斯里蘭卡的初斯
斯里蘭卡的《島史》和《大史》二書,開頭第一章就依傳說記載,佛陀曾五次往訪斯里蘭卡島。(《島史》Ⅰ,第45-48頁,Ⅱ第1—69頁;《大史》Ⅰ,第19—84頁。第一回在成道後第九個月,地點在風在摩醯央伽那塔(Mahyiyangana-cetiya),當時為土著夜叉族所居之地,到達龍島(Nagadipa)訓诲大腹龍(Mahodara)和小腹龍(culodara),伯甥之間互相爭奪摩尼珠座床之事,佛陀使他們歸於和睦。第三回在成道後第八年,隨行有五百比丘,到達迦梨耶尼(Kalyani),受大腹龍之伯摩尼眼龍王供養;然後升至須摩那峰(Sumanakuta)留下足印,此處後來被稱為“聖足山”(Siripada),西方稱亞當峰(Adma's Peak)。中譯《善見律》卷三也有類似傳說:“於此師子洲,釋迦如來,已三往到:第一往者,教化夜叉已,即便敕言,我若涅盤,後我舍利留住於此。第二往者,教化舅妹子生龍。此前二到如來獨往。第三往者,有百比丘圍繞……”。(《善見律》卷3,《大正藏》,第24卷,第691頁。) 約在公元前三世紀,佛教正式從印度傳入斯里蘭卡,此即印度名王佛教護法者阿育王,在第三次結集後,派遣佛教傳教師至名地經應運 。當時派遣至斯國的,由摩哂陀(Mahinda)長老領導,據傳是在公元前246年。他是阿育王的兒子,(摩哂陀(巴Mahinda,梵Mmahendra)阿育王子,母為中印度郁支國(Ujjeni)南山卑提寫村(Vedisa)大富長者之女,後立為王后(devi)。摩哂陀年二十從目犍連帝須出家。另據《大唐西域記·僧伽羅國》(卷11)說,摩哂陀是阿育王之弟,名摩醯因陀羅,即為梵文Mahendra的對音。)是被公認將佛教傳入島上的第一人。 事實上,印度和斯里蘭卡兩國,自毗闍耶王時起,關係就非常密切,領導階級的種族和文化都來自雅利安族。在摩陀未至斯國前,可能是先有印度佛教徒把佛法到斯國,但基礎尚未穩固,也沒有顯著的發展。至阿育王統治印度盛世,正值斯國的天愛帝須王,兩國關係更臻友好,阿育王也可能先派使節至斯國,增進邦交及介紹佛教給天愛帝須王。 隨摩晒陀同至斯國的有四位比丘:伊帝耶(Ittiya)、郁帝耶(Uttiya)、三婆樓(Sambala)、跋陀沙羅(Bhaddasala)。原因是為了適應邊區國家的要求,有五位比丘依律就可以傳授戒法。一位沙彌須摩那(Sumana),是摩哂陀姊姊的兒子。摩哂陀之姊即後來出家的僧伽密多(Sanghamitta)比丘尼。還有一位半荼迦(Pankuka)居士,是摩哂陀的外甥,後來也在斯國出家。(《島史》ⅩⅡ,第13,26頁,《大史》Ⅶ,第7頁,ⅩⅢ,第18-19頁。) 巴利文獻記載此事,摩哂陀的僧團七人,到達斯國是在七月十五日,與天愛帝須王在彌沙迦山(Missaka)相見。引山在阿耨羅陀城東九里,那時國王正在狩獵一只鹿。因斯里蘭卡王和阿育王很友好,當與阿育王派遣的摩哂陀僧才相會時,非常驚異而高興,熱忱接待。(W.Rahula: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,第49-52頁。) 摩哂陀與天愛帝須王初次會見,談話就很契機而具有智見。摩哂陀知道國王可以接受佛法,於是第一次即為王宣說《象跡喻小經》。此經內容:開始敘述三寶,次說皈信佛教,再次說出家比丘法,淨修梵行,舍惡為善,目的是為了達到涅盤。經中又講到四聖諦等法。(W.Rahula: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,第49-52頁。) 摩哂陀又特別向天愛帝須王說明完善僧團組織的情形。國王和大臣們聽完後,都得到希有的歡喜而皈信佛教。當天要恭請摩哂陀前往都城,但摩晒陀希望就在山上駐錫。 第二天早晨摩哂和隨員一起進城,受到國王盛大的歡迎,並迎請至王宫供養。因為國王對佛法非常的虔信,摩哂陀在心中感覺佛教已可以島上弘揚。受食完,摩哂陀在王宫中為說《餓鬼事》及《天宫事》。此兩經是講述人在死後,依憑各人心識的業力,上生天宫或下墮地獄。同時兩經的內容,也很適合當時聽者的根機。因為那當斯國人也信仰人在死後心識的轉生,與他們原有的信仰沒有抵觸。接着說四聖諦及輪回大事,要消滅生死輪回之苦,只有修証四聖諦法,轉風成聖。摩哂陀見很多人非常專心聆聽,繼續又講《天使經》,使人了解作善為為惡的因果,能去惡為善未來將可獲得安東。又說《智愚經》,教人分别善惡的性質。最後勸人遵守佛教戒律。法味深入聽者心中,是他們有生以來第一次聽到“甘露法”。(W.Rahula: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,第49-52頁。) 國王請摩哂陀的僧團,在離王宫不遠的“大雲林園”(Mahameghavana-udayana)駐錫,供養種種飲食和資具,並且每天問安禮敬。後來大雲林園國王供養摩哂陀僧團,並向人民宣布佛教在斯國的成立。據說,從國王至臣民,七天之內,就有八千五百人皈依佛教。(1.同上。第52頁。2.了參:《錫蘭佛教》,收在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》(九),5532頁。) 不久,摩哂陀開始計劃,要建築一座偉大的道場,這就是後來著名的“大寺”(Mahavihara),此寺後來一直是斯里蘭卡上座部(佛滅後一至二百年間,佛教在印度先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,後再由根本二部分為十八部或二十部等。傳至斯里蘭卡的佛教(大寺派),是屬上座部的分别說系的銅牒部。但斯里蘭卡流傳的大寺派佛教,一向自尊為正統的上座部。)佛教文化和教學的中心。 一天,國王心中想,佛教到了這樣地步,是否已經在斯國成立,於是他去問摩哂陀。摩哂陀答:“雖然到了這樣地步,佛教尚未在斯國建立。因為要佛教基礎穩固,必須要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佛教中發心出家,修學佛法及奉行戒律。”這個想法立刻得到國王的支持,准許斯國人民不分男女能依法出家,使佛教在斯國永遠傳承下去。 摩哂陀長老在阿耨羅陀城住了二十六天,因到了安居期,就回到彌沙迦山。在離城的那天,有天愛帝須王的王孫叫“阿利吒”(Arittha)及另五十五人,一同出家為比丘,半荼迦居士也在同一天中受比丘戒。這時摩哂陀僧團中央共有六十二位比丘,開始實行在斯國的第一個安居。國王依僧團所需,供養一切無缺。(W.Rahula: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,第56頁。) 後來有一位王妃叫“阿耨羅”(Anual)及隨侍宮女,也希望能出家為比丘尼。摩哂陀知道情形后,就請求派遣使者去印度阿育王處,要求禮請僧伽密多上座比丘至斯里蘭卡,同時並請求大菩提樹分枝至斯國栽植。天愛帝須同意了。至于希望出家的王妃及宮女們,在等待僧伽密多來到前,先至“優婆夷精舍”(Upasika-Vihara)住,遵守十戒。 僧伽密多率領十位比丘尼並攜帶大菩提樹的分枝到了斯里蘭卡,王妃及宮中女子一千人,首次出家為比丘尼。後來優婆夷精舍重新修建,改名為“系象柱寺”(Hatthala-hakavihara),或俗稱“比丘尼寺”(Bhikkuni-Passaya)。僧伽密多也住在此寺,領導比丘尼僧團。(W.Rahula: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,第57頁。) 三月安居結束後,摩哂陀向國王建議築一塔,供養佛陀的右頸脊舍利,及其他佛舍利、佛鉢等。佛舍利,佛鉢等是須摩那沙彌代替摩哂陀及斯里蘭卡國王,向阿育王請求得來的。佛塔建在彌沙迦山上,後來此山因此改名為“塔山”(Cetiya-Pabbata),即現在阿耨羅陀城“塔寺”(Thuparama),這是斯國佛教史上第一座佛塔。 關於栽植大菩提樹的分枝,非常隆重。因為阿育王曾派了很多專人在途中護送,分枝第一次栽植全國各地,至少已有三十二處。這一棵聖樹使兩國的關係更為密切,也被認為佛教在斯國建立穩固基礎的象征。(C.Dipayaksorn:《錫蘭佛教史,第68—69頁》。) 斯里蘭卡出家的比丘逐漸增多,天愛帝須王又建了很多佛寺。如“自在沙門寺”(Issraasama narama)是為了貴族人出家住;“吠舍山寺”(Vessagiri-vihra),是為了一般人民出家住。又在都城中為僧人建築大食堂,稱為“摩訶巴利””(Mahapli)。傳說,又在瞻部拘羅賓頭那(Jambukolattana)建一佛寺,在南部建一“帝須大寺”(Tissamaha-Vihara)。據說後來比丘達到三萬人。(C.Dipayaksorn:《錫蘭佛教史》,第70頁。) 摩哂陀三十二歲時至斯里蘭卡,八十歲實在“塔山”圓寂(公元前199年),戒腊六十年,為斯里蘭卡郁帝耶王(Uttiya,公元前207~197)在位的第八年。摩哂陀長老的骨舍利,建塔供在都城。次年,僧伽密多長老尼也在“比丘尼寺”圓寂,骨舍利塔現在還在“塔寺”前側。(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,第59-60頁。) 摩哂陀長老在斯里蘭卡,不僅傳揚佛教很成功,而且豐富了斯國的文化,如佛寺、佛塔建築藝術等。他並帶了三藏註釋到斯國,(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,第59-60)後來有比丘用巴利文及僧伽羅語著作,這促進了斯國文學的發展。至覺音論師時,三藏註釋的僧伽羅語,又譯为巴利文。 總之,摩哂陀至斯里蘭卡,不但增進了印度和斯里蘭卡兩國友好的關係,也為斯國开開創新佛教信仰,促進了文化的蓬勃發展,使其成為佛教化的國家。 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