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安哥時期的佛教 |
時間:2009-08-21 18:30:37 來源:中國佛教圖書網 作者:淨海法師 點擊:593 |
第三章 安哥時期的佛教 (公元802-1432年) 第一節 安哥時期的佛教 耶跋摩二毒性是安哥王朝的開創者,柬埔寨國家傳大的英雄。碑銘說他“來自爪哇”,這可能是說,第八世紀後葉中,爪哇岳帝王朝興起,勢力達於馬來半島及水真腊沿岸地區,並使真腊降服為屬國,闍耶跋摩二世被俘或流亡。在一碑銘中,說到柬埔寨屬爪哇所統治,闍耶跋摩二世建立一個新王制。這表示柬埔寨已經成為獨立國家,不再是屬國了。(Eliot:Hinduism and Buddhism Ⅲ第109頁。) 闍耶跋摩二世從爪哇回到了真腊,他逐出爪哇的努力,脫離爪哇屬國的關系,努力統一了全國。他在位四十八年,初定都因陀羅城(Indrapura),在今日的磅湛(Kompong Cham)之東;後又遷到又湖的北區,營造訶利訶羅拉耶(Hariharalaya),地近今日的暹粒,建設水利,開拓土地。最後在摩醯因陀山(Mahendraparvata,今古連山Phnom Kulen,約在安哥東北三千裡)建都,正式即位。他曾招請一位婆羅門僧侶希蘭耶陀摩(Hiranyadama),至王廷主持宗教儀式,以便解除爪哇王朝精神的不縛,成為真正的獨立王國。他在古連山頂上建造神殿,奉祭陵伽,以像征王權。待他在大湖地區統治鞏固之後,又再將都城遷至訶利訶羅拉耶平地。他是興建安哥藝術的第一位國王,展開了吉蔑民族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。 闍耶跋摩二世死後,謚號“最高的君王”(Paramevara),此名為濕婆神尊稱之一,柬埔寨“王即神”(Devaraja)的崇拜自此王開始。(1.《印度支那文明史》,第116頁。2.《東南亞細亞的宗教與政治》,第83-84頁。) 其子繼位為闍耶跋摩三世(公元850-877),再後由一位旁系血統繼承,名為因陀羅跋摩一世(Indravarman Ⅰ,公元877-889)。兩人都以訶利訶羅拉耶為都。因陀羅跋摩一世時擴大了領土,比今日柬埔寨國境為大。他關心水利,建造蓄水池及開鑿運河,供旱季時灌溉用水,使安哥地區經濟獲得進一步的發展。879年他在羅盧奧斯(Roluos)附近,為闍耶跋摩二世及他的祖先造了六座磚廟,即今日普利科廟(Preah Ko)的廢墟;其次在881年,用石村建造巴肯廟(Bakong),安奉王家陵伽。上面所造的神廟,至今仍保存三座,是安哥時代早期的建築物。(1.《印度支那文明史》第117頁。2.《柬埔寨著名的歷史遺產——吳哥古跡》,載《考古》1972年第3期。) 因陀羅跋摩一世的兒子耶所跋摩(Yasovarman,公元889-900),是一位英明之主。在位期間,武功極盛,版圖遼闊。他擊敗了占城的侵擾,又將國都向西北推移十多千米,在地勢較高的巴肯山麓建造新城,稱為耶所達羅城(Yasodharapura),每邊長四千米。他最大的成就,是在新都城開鑿東池(Eawt Baray),長七千米,闊二千米,貯蓄古連河的流水,充足水源,供都城及灌溉農田。 耶所跋摩王是一位宗教折衷主義者。他在東池的南岸,分別建造暹婆教派、毗濕怒教派和佛教的僧院。在他即位之後,於國內各地近古跡之處,不分任何宗派,建築同名的僧院。他留存下來的碑文,曾傳有僧院的規則。僧院中有僧長一人,統管教徒,僧長達須具備豐富的學識,有五十個奴隸為屬,僧院招待旅行者住宿,實行醫藥施療,但禁住女人。此時期奉行的佛教,被認為是大乘佛教。(1.《印度支那文明史》,第118頁。2.《東南亞細亞的宗教五政治》,第84頁。) 羅闍因跋摩(Rajendravarman,公元944-968)在位時,在東池中央,建造了一新的塔廟,稱為“東彌朋”(East Mebon)。第十世紀下半葉,安哥王朝的政權,實際操縱在婆羅門貴族手裡,當時執政的婆羅門為耶若婆羅訶(Yajnavaraha),權力很大,他在王城東北二十千米處,用紅沙岩建造一摩非常精美的班台斯利神廟(Ban-teay Srei)。婆羅門是知識分子,王室外顧問,執行宗教祭祀,與王室外關系密切。(陳正祥:《真腊風土記的研究》,第24頁。) 此後國家陷於衰微和內戰,至公元第十一世紀上半葉,蘇利耶跋摩一世(Suryavarman Ⅰ,公元1002-1050)在位,勵精圖治,恢復了國家的安定,並賂西孟族人中心地的羅斛(Lop Bori)推進。此外他在大湖(Tonle Sap或Great Lake)之西,利用未耕地,執行開拓殖民。同時設立宗教團體,建造僧院,建設村落,開墾土地、水利工事等。此王特別留心於佛教,排斥其他宗教,他死後謚號為“趣向涅盤者”。(《印度支那文明史》,第120頁。)原是羅闍因陀羅跋摩二世興建的非米阿納卡神殿(Phimeanaksa),至蘇利耶跋摩一世時重新修建完成,供王室祭祀之用。 蘇利耶跋摩一世的兩個兒子前後繼承王位(兄為Udayadityavarman,1050-1066;弟為Harsha-varman,1066-1080。),建造了西池(Weat Baray),面積比東池更在迄今可蓄水,用於灌溉。在西池的中央,建了西彌朋(West Mebon)塔廟。又在王宮的南側,建築巴普昂廟(Baphuon),有銅塔一座。 當時有一婆羅門名提婆迦羅(Divakara或Divakarapandita),曾連續把持政權三十年,擁立數字國王登位。到蘇利耶跋摩二世(公元1113-1150)時,國王又再擴張,東到占城,南臨暹羅範圍內,西鄰蒲甘,北連老撾,皆司安哥統治,是為吉蔑人文明最隆盛時期之一。他在位期間,最令人注目的建築是一座十分雄偉精巧的安哥寺(Dngkor Yat),這是他偉大的傑作,後來又經過三百多年不斷的增建,成為柬埔寨藝術最高的成就。寺中不供陵伽,而是安置毗濕奴神像,像征神王。他逝世後,那裡成為他葬身的靈廟。 蘇利耶跋摩二世死後,國家又發生動亂。不久,王位由一兄弟繼承,名達朗因陀羅跋摩二世(Dharanindravarman Ⅱ,公元1150-1160)。或因他的信仰,民間佛教盛行。他的妻子珠陀摩尼(Chudamani)公主,公開傾向於大乘佛教。該王首先轉變了王室的宗教信仰。(1.《印度支那文明史》,第129頁。.2.《真腊風土記的研究》,第27頁。) 公元1177年,占城艦隊攻陷安哥,殺死篡位者。(達朗因陀羅跋摩Ⅱ之後,1160年,子耶所跋摩二世Yasovarman Ⅱ繼位,大約1165年被一權臣Tribhuvanadityavarman所篡。)珍閏達朗因陀羅跋摩二世的兒子,從占城攻打回國自立為王,以四年時間,終擊退占城侵略者,於1181年,被擁立為王,這就是著名的闍耶跋摩七世(Jayavarman Ⅶ,公元1181-1219)。1190年,占城王來攻,再被擊敗。1203年兼並占城,北方達到現在的永珍,西面再領湄南河下流廣大的地域,以及控制馬來半島的北部。其領土的遼闊,為安哥王朝最強盛時代。 闍耶跋摩七世在位四十年,他的一個功業,是在全國建築醫院102所,旅人驛站121所,整修從王都至各州城的道路。從碑文上得知。像他的父王一樣,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仰者。他們兩位王妃,也都是熱心的佛教徒。他以極高的熱忱建築佛寺,使大乘佛教普及盛行,尤其在建築藝術方面,是安哥文化最輝煌燦爛的時期。他在1186年,於東池西南為母冥福建造塔普隆寺(Ta Prohm);1191年,為父冥福建造普拉坎寺(Preah Khan),在此寺東面掘一蓄水池,中央建般寺(Neak Pean);又王都的近郊建班蒂克提寺(Banteay Kdei),在其他地方建班台乍瑪寺(Banteay Chmar)等。最後他開始經營安哥城(Angkor Thom),城牆及城門都用巨石砌成,全長十二千米。在城中央興建了著名的巴戎寺(Bayon),包括五十四座石塔,中央的主塔高四十三米,供有佛陀坐像,其背後有那伽(龍)護衛;又每一座石塔四面皆雕有佛像。(《印度支那文明史》,第131頁。)這些,在《宋史》卷四八九及《真腊風土記》中,都有詳細的描述,在下節文中還要說到。 闍耶跋摩七世因受佛教的影響,對人民仁慈,關心社會福利。他興建的醫院,從留存的碑文來看,建有供奉藥師如來的殿堂;在巴戎寺多數的古塔上,四面雕刻的聖像,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像,因此觀音的信仰非常盛行。由於國王信奉佛教,妝時安哥可以說是以大乘佛教為中心,佛教獲得迅速的發展,占盡優勢。但婆羅門教並未受到歧視,當時婆羅門教僧侶依然在宮廷任職。一碑文說明闍耶跋摩七世從緬甸召來一個婆羅門為王室外祭司,並在以後繼承的兩位王中,擔任同樣的職務。(1.同上,第131-132頁。2.《東南亞細亞的宗教與政治》,第84-85頁。) 闍耶跋摩七世在登位時已五十多歲,約1219年頃死,死後謚號“偉大最高的佛教徒”。 闍耶跋摩七世去世後的二百多年,安哥王朝中漸漸式微。先是占城叛離,接著是單馬令(Tanbralinga,後來的六坤)。泰國的日漸強大,對衰落中的安哥王朝尤具威脅。公元1225年,宋趙汝適所撰《諸番志》卷上真腊國條說:“真腊接占城之南,東至海,西至蒲甘,南至加羅希(Grahi)今猜耶)……其地約方七千余裡,國都號祿兀(Angkor)……奉佛謹嚴,日用番女三百余人舞獻佛飯……有神曰婆多利(Bhadra),祠祭甚嚴。”可知佛教與婆羅門教同時盛行。 公元1296年,元周達觀隨便使至柬埔寨,將所見所聞撰成《零點腊風土記》,所記為十世紀至十三世紀的情形,是安哥王朝最燦爛的鼎盛時代。關於當時宗教方面,記有三種僧籍:“為儒者呼為班詰(Pasndita);為僧者呼為苧姑(古暹羅語稱僧人為Chau Kou);為道者呼為八思惟(此名學者解釋不一,有認為是禁欲者和苦行者Tapassin,有認為是巫術者或妖術者)。班詰……於項上掛白線一條,以此別其為儒耳。……苧姑削發穿黃,偏袒右肩,其下則系黃布裙,跣足。寺亦許用瓦蓋,中止有一像,正如釋迦佛之狀,呼為孛賴(暹羅語稱佛Phra或Prah),穿紅,塑以泥,飾以丹青,外此別無像也。塔中之佛,相貌又別,皆以銅鑄成。無鐘鼓鐃鈸與幢幡寶蓋之類。僧皆菇魚肉,惟不飲酒。供佛亦有魚肉。每日一齋,皆取辦於齋主之家,寺中不設廚灶。所誦之經甚多,皆以貝葉疊成……國王有大政亦咨訪之。卻無尼姑……而道教者亦不如僧教之盛耳。所供無別像,但止一塊石(按即陵伽Linga)……俗之小兒入學者,皆先就僧家教習,暨長而還俗。”“家家皆修佛事。”“每一村或有寺或有塔,人家稍密。” 周達觀一行在1296年8月抵達安哥,停留大約十一個月。《真腊風土記》一書,為研究柬埔寨中古史最珍貴的資料。所記宗教的情形,雖然作者對印度式的宗教欠少認識,及記神佛之像混亂,但仍給我們一個大概的輪廊。可知當是柬埔寨的宗教,仍對婆羅門教及佛教為主,而佛教卻更為盛行,深入民間農村。 其中值得注意的,所記僧人的生活,只供釋迦佛教,不供其他諸佛菩薩像,可見這時柬埔寨的佛教,似已從大乘佛教信仰轉變為南傳佛教信仰。這從其他幾件事情,也可獲各證實。 柬埔寨的佛教,由大乘佛教轉變為南傳佛教,並沒有確實歷史的記載,無法可知中南傳佛教是怎樣傳入的。不過時間大概不出公元十三世紀後葉至十四世紀初葉。因為從公元十二世紀至十四世紀,首先是緬甸孟族的僧人,因為從公元十二世紀至十四世紀,首先是緬甸孟族的僧人,從斯裡蘭卡引進僧團,推行佛教改革;十三世紀後葉泰國也引進斯裡蘭卡佛教。 約在公元1277年,泰國有一碑文記載,泰可泰坤藍甘亨王(Kum Ramkamheng,元史稱敢木丁,公元1277-1377),造寺供養來自六坤的僧王。當時六坤屬於室利佛逝血統的馬來統治;而斯裡蘭卡佛教傳入六坤,是在公元1256年以前。據泰國佛教史記載,有一位斯裡蘭卡羅畝羅論師,從蒲甘游化至六坤(當時稱丹眉流),成立了斯裡蘭卡僧團,甚為發達,後來傳入泰國及柬埔寨。(陳明德:《泰國佛教史》(泰文)第9及第10節。) 至於傳入柬埔寨的結果,則沒有記載。 到了公元十四世紀,東南亞印度化國家中,石碑已很少再用梵文。占婆最後的梵文石碑是1253年,柬埔寨最後的梵文石碑是在安哥東北迦苾拉城(Kapilapura)出土的,時間約在1330年代。在這時期中,湄公河及湄南河流域地帶的婆羅門教及大乘佛教,都逐漸地趨向衰亡,而代興的是自斯裡蘭卡傳入的上座部佛教。(《印度支那文明史》,第159頁,240頁。) 柬埔寨傳入上座部佛教,可能是在安哥王朝闍耶跋摩八世(Jayavarman Ⅶ,公元1243-1295)時已經開始,因周達觀於公元1296-1297年在安哥所見的已為上座部佛教。1295年,闍耶跋摩八世讓位與女婿,是為室利因陀羅跋摩(Xrindravarman,公元1295-1307)。1307年,室利因字母羅跋摩舍棄王位進入佛教出家,讓們與一個親戚,稱為因陀羅闍者跋摩(Indra-jayavarman,公元1908-1327)。 室利因陀羅跋摩的出家,一定致力提倡上摩部佛教,柬埔寨最早的巴利語碑文,作於1309年,作者就是室利因陀羅跋摩。這時安哥巴利語的上座部佛教已在全國發展,婆羅門教只在宮廷中保有像征形式而已。(《印度支那文明史》,第240頁。又今日泰、柬、老撾王室外的典禮儀式中,仍存有婆羅門祭師主持儀式,但已沒有宗教的力量。) 公元13400-1350年之間,老撾的法昂王(Fa Ngoun,公元1353-1373)自柬埔寨傳入上座部佛教,禮請高僧摩訶波沙曼多(Mahapasamanta)等二十二位比丘、三藏聖典、金佛像等至老撾。(詳見本書《老撾佛教史》第1章第2節。)這可確實證明柬埔寨在此前已信仰上座部佛教。 公元1350年以後,泰國的大城王朝已取代過去的素可泰王朝,對柬埔寨的威脅更大,不斷向安哥侵占,據泰國歷史記載,曾至少有兩次占領發哥:第一次是在1352年,第二次是在1394年。其後三十年歷史情況不明。到了1431年,泰人又再圍攻安哥城,柬埔寨人盡力抵抗,由於內部叛變,王城終告示陷落,國王被殺,其子龐哈耶特(Ponha Yat,公元1432-1459)繼位。次年,泰人退出,但安哥王城面臨強敵,防守困難,於是放棄安哥王朝,遷移至百囊奔(亦稱金邊)。 第二節 安哥的藝術 安哥位於柬埔寨北部的暹粒省,離暹粒市北面約五千米,距首都百囊奔約二四0千米,為公元802-1432年安哥王朝的都城。其主要的遺跡,自公元九世紀至十三世紀很多宏傳的石構建築及精美的石刻浮雕,後來特稱為安哥藝術。公元1432年,泰人入侵精美的石刻浮雕,後來特稱為安哥藝術。公元1432年,泰人入侵攻陷安哥,遭大肆劫掠和破壞,此後遂遷都至南部的百囊奔,安哥從此荒蕪,雄傳壯麗的建築物漸為熱帶叢林所淹沒,竟被後代人遺忘了。十九世紀初,《零點腊風土記》被譯成法文,(《零點腊風土記》,嘬早法文譯本出版於1819年,譯者為Remusat。)沒有人想念有這個古城的存在。直到1860年,法國有位博物學家亨利莫科(Hernri Monkot)到安哥探險,次年發表了游記,才揭開這被淹沒四百多年在叢莽中的古城。同時經過伯希和等學者翻譯、注釋、考證《真腊風土記》一書,以及親往安哥實地勘察,研讀碑文,才漸了解安哥王朝過去的歷史。安哥古跡的發現,經過清理和修復後,又重新成為舉世著名的勝跡。 安哥遺跡的建築群,估計共有大小六百余座,從公元九世紀至十二世紀,累積四百年的經營。有些建築物已經成為廢墟,有些部分仍保存完好。現在選其著名及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物,簡述如下: 公元879-893年建造的羅盧奧斯,現在留存有三座廟,是安哥王朝最早期的建築群,都是以磚為主以石為副的結構。石門上及其他附件刻有浮雕,又有石刻神像、石獅、石牛、石蛇等。這裡有一個人工鑿的蓄水池,供灌溉之用,長寬為3.8×3.8千米。 巴肯廟建於九世紀末,近安哥城。本是當時都城的中心,後因安哥城改建。位置變動,而變為城外南郊的一座廟。它也是以磚為主石為副的建築群,建在六十米的山丘上,廟基為一高台,約十三米,分為五導,高台上建有五座砂岩砌成的尖塔。在高台的四周有磚塔三十六座,有其上每階層各有小塔十二個,台基每邊中央有一道階磴,噔的兩側有石獅。當時在城東開鑿一個人工池,稱為“東池”;後來在池中心又建一座塔廟,稱為“東彌朋”(Eest Mibon),公元952年建成。這裡還有一頭用整塊巨石雕刻的石像,像身上刻有精美的裝飾物。 班台斯利神廟,十世紀中葉建造,至968年完成。它在安哥城東北約二千米,是一座很精美的石廟。這時正是安哥藝術史上一個過渡時期,從建築的風格和方式上看,都顯出它的特點,它既繼承過去的一些傳統,又有些創新的東西。建築材料方面,改以石為主,磚退為次要。布局方面,開始放棄階層式的高台,而築在平地上,建築群布局分散而疏朗,不像以前那樣都擠在高台的各階層上。廟的中心為三座並列的塔形神祠,四周圍牆設有精巧的石門,門上刻著十分精美的浮雕,在門楣上有三角形的撐板,雕刻為精美化麗。石刻浮雕有神像、花紋圖案,以及神話故事;在台階上安置有獅首人身像。 非米阿納卡(phimeanakas)是“空中宮殿”的意思,在安哥城中心稍偏北,原建築於十世紀中葉,至十一世紀初可能重新增建。現存的建築物是一座三階層的高台,台高約十二米,基部深二十八米,寬三十五, 米。平台四周建有回廊,都有石級可登,由平台中央可直達中心的塗金塔。這種回廊和塔上塗金頂,都是新出現的風覆蓋。而且完全為石結構。 巴普昂廟(Baphuon),在非米阿納卡南面約四百米處,建於十一世紀中葉。《真腊風土記》中“有銅塔一座”,應指此塔。據學者研究,所謂銅塔,可能是一座木塔,高達五十米,外包以銅,便現在已損毀,僅遺留三層石砌台基及其中心的塔基四周有回廊。台基底層深九十米,寬一二0米,高約二四米。四周回廊壁上,刻有大量的浮雕,取材自《摩訶婆羅多》及《羅摩衍那》兩大史詩故事,刻工精美細致,為柬埔寨藝術的新發展。 安哥寺,普通又稱“安哥窟”或“小安哥”,是安哥地區最偉大最傑出其不意建築物。它的位置在安哥城南面,為蘇利耶跋摩二世(公元1113-1150)時建造。《真腊風土記》載:“在南門外一裡放,周圍可十裡,石屋數百間。”即提安哥寺而言。安哥寺是個巨大的構造,四周圍繞著河溝,闊達一九0米,四周全長五點六千米,合十一華裡多。全部建築物,都是以石塊重疊而成。中央是一座三層式的高台,台基底部為一八七米乘二一五米,台上築有五個尖塔,成四方形,是間一塔特高,聳立地面高約六五米。三層階台上,每層四面都有石砌的回廊,回廊石壁上,刻滿著名的浮雕,據說每道回廊長達二百余米。其中以最低一層的浮雕最為精美。第二層回廊四角,各建一小塔,第三層即為主塔。各層的四邊都有石雕門樓。上下層之間,都由加頂的回廊連系著。各層的此時期建築的創新。 安哥寺四面都有入口,各有一門,而主要入口正門則為西門。正門築有寬敞的大石橋,跨越河溝,橋頭的月台和橋基的台座,形成突出的大平台,兩側以石雕的九頭那伽(那伽(Naga),譯為“龍”或“蛇”。那伽柬埔寨人視同聖蛇,崇拜龍。柬埔寨有名的建築物,如寺院、宮殿等,都以那伽為欄杆。安哥寺中央主塔中,供奉的佛陀像,就是盤坐在那伽身上,九頭(也有七頭或五頭等)蛇首昂起,形成一個屏障,成為護衛等。)為防護欄杆,更配置許多對立或背立的石獅。過了河溝橋,即為安哥寺址外圍的兩道石砌圍橋。轉橋西面有一門,門樓壯麗,上有三塔。門橋之內,是一片大廣場。圍橋西面有一門,門樓壯麗,上有三塔。門橋之內,是一片大廣場,可容數千人。東行沿著一條長達三四七米的大道,便達內圍牆的入口。大道兩側各有一個藏書室及水池。內轉牆深二七0米,寬三四0米。經由內圍牆一個十字形平台的後邊,有三道門直通寺塔。 安哥寺的構造宏偉壯麗,規模龐大,設計均勻,精致莊嚴,不論寺塔、屋頂、回廊,以及門窗、牆壁、殿柱、石階,都雕刻精美,裝飾細致,極盡藝工的才智,達到建築藝術登峰造極的水准。回廊上的浮雕,四邊合計長達八百米,牆壁高二米許,窗扇門框之處,莫不滿布優美的浮雕,都是代表柬埔寨浮雕中的傑作。由於回廊有屋頂遮蓋,風雨不能侵入,所以石雕都保存完好。浮雕題材是以《摩訶婆羅多》及《羅摩衍那》中的神話故事為主,例如從西面正門進入,西回廊的浮雕是描寫猴神助羅摩作戰的場面。南回廊西級,是刻繪蘇利耶跋摩二世騎像領軍出陣戰爭圖;南廊東組,是幅地獄變相圖,敘說善惡因果報應,以受苦形像占多,善報才少。東回廊兩面,是刻繪海中怪物攪海圖,及毗濕奴與惡魔戰鬥情形。北回廊是毗濕奴與天神交戰圖。也有表現當時國王和人民生活的題材。這些著名浮雕,都是屬於淺浮雕的技法,但人物生動,形像逼真,畫面十分繁復,上下疊置,左右交連,精美絕倫,為優秀浮雕的創作。 安哥城,亦稱“大安哥”,是安哥王朝的都城,為十二世紀後半葉闍耶跋摩七世(公元1181-1219)時所建。(以前的安哥城可能為木柵,1181年闍耶跋摩七世登位後,將安哥城全部改為石造。見《柬埔寨著名的歷史遺產——吳哥古跡》一文,載《考古》,1972年第二期。本節取材亦多自此文。)城牆都用石塊構成,城門成用巨石疊置,四周圍全長達十二千米,城外環繞城壕,壕上有一道廣闊的石橋,兩側各有石刻巨蛇一條,蛇皆九頭高舉,各由五十四石巨人挽持著,形成石橋的欄杆。(石巨人分兩邊排列,每邊各在五十四個,第一人較高大,為一多頭神,分三層,每層頭的四面各有臉孔。其余的石巨人,都為二點五米高。據說右為善神,左為惡魔。又在安哥城東北側的普拉坎寺,東門口也有石人,但較小,每邊約二十七年,且時間更早。)城有五座雄偉的城門,門高約二十米,各為兩重,但東向開二門,其他都是一門。各門築有三座石塔,每塔四面皆雕刻觀世音菩薩像,面露慈悲含笑。城門兩側,各置一組三只巨像的高浮雕,像鼻向地拾采蓮花。最後闍耶跋摩七世,在都城的中央建築了重要的巴戎寺,以及其他幾座石廟、石塔,又建築了王宮,使安哥變成一個偉大的壯觀的都城。(闍耶跋摩七世時,大乘佛教流行,盛信觀世音菩薩。大乘佛教觀世音菩薩的信仰,在安哥寺、巴戎寺等雕刻中,融合了濕婆神與毗濕奴神的藝術表現,所以這些建築物尖塔上的四面雕像,常被誤認為婆羅門教的神像,後經證明,是觀世間菩薩像。一次在修整巴戎寺時,發掘一尊觀世音菩薩雕刻石像另外在安哥其他地方發現的碑文,都證明了當時柬埔寨人信奉大乘佛教的情形。) 巴戎寺,意為“中山”,據說像征著宇宙的中心,全部建築約由五十座石塔組成。寺門東向,中央為二階層的台基,兩層四周都有浮雕回廊。下層高出地面約一米,台基長一六0米,寬一四0米。上層高出下層台基二點四米,長八0米,寬七0米。台上四周羅列二十八座石塔,中央一座特大的主塔,塔頂高出平地約四十三米。如將兩層台基上環繞的石塔計算在內,共達五十多座。每座石塔的四面,都刻有觀世音菩薩像,面露慈悲,低視微笑,注視四方。巴戎寺的石壁浮雕藝術,在台基作十字形的內回廊上,我數以神話故事為題材;但在外回廊上,有些題材是描寫出國王事跡或人民生活,例如戰爭場面、市場情形、舞娘形像、狩獵圖、鬥雞圖等,而且都是高浮雕,人物特別顯出圓渾,尤其是門神和音聲天像,富於創造性,表現精神充沛。由此可以看出,從安哥寺到巴戎寺的藝術過程,風格更趨於寫實,向技巧成熟的階段發展。不過後者高浮雕裝飾,有時過分繁褥,深鑿顯露,已不如前者浮雕構壯闊,不刻意於顯露,較有含蓄之美。又巴戎寺有些建築物已經塌毀,不如安哥寺保存完整。 闍耶跋摩七世於1186年,在東池西南建塔普隆寺(Ta Prohm),紀念他的母親。據說這座寺當年用了七萬九千人工,用去金箔重達五噸,極為巍峨壯麗。寺中住有五千僧人,經費由3,140個鄉村稅收來維持。此寺已受森林侵毀很多,裡面四周回廊幽暗,而廊壁上的浮雕,大部分取材於佛教。1191年又建普拉坎寺(Prah Khan),紀念他的父親,此寺大部已經傾毀,四周圍橋長共約三千米,外繞以約四0米河溝,河水與當時北池相通。寺前之東門路旁排列一行巨石人。在安哥城北的北池中心一小島上,又建那伽般寺(Neak Pean譯為幡龍寺),周圍環繞石刻那伽,中有一七0米闊的蓄水池,四面又有四小池環繞,布局有如花形。東西南北四門,分別以牛首、馬首、獅首、像首的石刻為裝飾。 《真腊風土記》中,對於當時安哥王城各種重要的建築物,都有概要的敘述,所說是公元十世紀至十三世紀的情形,形容安哥的富盛,為柬埔寨最燦爛的文明時代。書中許多敘述的地方,大多可以現在安哥的遺跡對照出來,記載翔實。 安哥的建築藝術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,雖然是出於吉蔑族的建築家、藝術家、工作者,卻具有承繼印度建築藝術的風格,而又能運用技巧純熟的手法融合為自己獨創的特色。柬埔寨的建築藝術,肇始於公元第六、七世紀,最初以孤立的聖壇形式出現,受到印度芨多王朝時代藝術的影響。到了第十二世紀,經過五百年不斷的發展,出現安哥的藝術,達到藝術的頂峰,姿態雄偉壯觀,富麗堂皇。而安哥寺與巴戎寺回廊的浮雕,主題雖淵源於印度文學及宗教,但吉蔑族人卻加以改變,揉合本土素質於其中,表現極為真實、活潑、和諧、勻稱、生動、精美,達到極高的藝術成就。 |
|
|
|